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强!她刚博一,一作登上Nature子刊!

2022-11-19
24486

2021年,李小静在上海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博士生涯,师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魏滨。上海大学医学院新药物与新材料方向所具有的“医工交叉”特色,方便助力研究成果高效发挥作用,深深吸引着她。“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之后,可以使用一些材料方法的技术,更易于把治疗药物递送进被骨骼包裹得很好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中,从而对疾病产生作用,这是我了解到上海大学医学院新药物与新材料这一方向的时候感到非常触动的地方。”李小静坦言,自己所做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研究,及时转化为应用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方面还存在问题,而上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科特色可以化解这一问题。她期待上海大学医学院新药物与新材料方向能和她所做的基础研究融合,碰撞全新火花


22.jpg


李小静与上大以及神经病毒研究的缘分起于其导师魏滨。2017年硕士毕业后,李小静师从博导魏滨,开始接触嗜神经病毒方向,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异常的影响。2019年,秉持着对每一个项目延续性的执着追求,她决定跟随导师的脚步,前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继续做魏老师的技术员,完成未完成的项目,在自己认定的中枢神经领域继续探索、持续深耕。“如果换一个单位学习的话,手中所有的项目都要暂停、重新开始,会很不舍,我也比较喜欢跟着一个项目从头到尾,看到它一步步被落实……”对李小静而言,坚定从事中枢神经的医学研究,既是出于对医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也是出于善始善终的行事风格。2021年,李小静决定继续跟随魏老师的脚步,考入上海大学攻读博士。


被问及以何种心态面对所获科研成绩时,李小静亲切且坚定,诚恳且谦逊:“最大的影响是坚定了我的医学研究道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是每个科研人的本职工作,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我得失即可。科研这条路上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是很普通的科研人,还有很多的厉害的老师和同事需要交流,神经研究方向我希望还能做出来更多东西。”

攻坚克难,突破必单步负笈


2022年,李小静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神经科学著名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同时该成果也在今年7月被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期刊作为亮点在专栏予以报道。所有人都讶然于这份卓然的科研成绩,但李小静最清楚,这份成绩是从一次又一次科研攻关、一次又一次地不懈摸索以及漫长的无助、孤单与疲惫中淬炼出来的


李小静做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膜淋巴管相关研究,该领域目前仍然属于基本全新的领域。“2020年到2022年,国内逐渐有脑膜淋巴管的文章,但还不是很多。所以当时拿到脑膜淋巴管的课题的时候,我是比较迷茫的。国内研究这方面文章比较少,我甚至不知道脑膜的具体位置……”当时,李小静需要研究脑膜淋巴管在某个疾病影响下产生的变化,这一过程需要精准科研的实验方法。然而,当时她手头仅有的信息是美国某实验室对脑膜淋巴管存在的证明及其解剖位置。国内做相关研究的专家比较少,现有文献中的记载也不够详细,刚开始的几次维速达尔实验状况百出:助溶剂的使用,药物的递送,激光照射的部位和剂量,麻醉剂量、麻醉时间的把控,检测手段和检测工具的滞后等多种未知实验条件和困难像一个个拦路虎挡在前面,李小静再度进入了漫长的试验探索之路。


“你的手一点都不能动,扎深了或者扎浅了实验操作就失败了,我的手需要一直维持不动的状态7分钟左右……我们之前的文章主要都是动物实验,100多只的话可能要连续做几天……我一天可能要做10个小时,才能把一批实验做完。另外的技术手段也同样都是自己慢慢去摸索,可以深入交流这方面的人比较少。”李小静耐心地介绍了她摸索实验方法的过程,整个漫长实验过程除了对手部技巧要求异常严格,超乎寻常的耐力、从零突破的勇气、冷静钻研的头脑、实验成功的信念,缺一不可。花费半年多时间,一次一次失败之后的经验总结,一个一个技术参数的反复摸索,她终于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


淡泊名利,医者自心怀天下


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医学研究人员必须怀有深厚的人道心理和生命关怀力。“做科研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发文章,最终还是落实到人类的疾病上,只要能解决临床上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被问及影响她最深的是什么时,她说魏滨导师的这句话时刻被她铭记在心里,成为了她从事医学研究的箴言。“每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学习的专业、从事的职业中找到归宿和意义,这样才有动力与激情去做、去干、去拼。”


“可能没有那么快做出疫苗来,但是假如能做出前期的一个概念性的研发,为公司提供这样一个免疫原,他们再去大规模地开发的话,这样有可能会给中国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患者带来一定的希望。而且中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上市疫苗,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这对于患者而言无疑又是巨大的负担。”李小静深感这项研究背后的意义,医学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她着手带状疱疹病毒疫苗研发工作,给中国带状疱疹病毒患者带来希望。


对于李小静而言,从医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疾病难题,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更多、更大的事情,进而才能从中获得自我的价值感和满足感。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申请一项专利,取得市场转化优异成果。


image.png


百炼成钢,成功须稳扎稳打

成长之路从来不只是靠一腔热血,科学高效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才是最真实的进阶秘诀。在被问到如何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时,李小静为各位科研人准备了3个方法:


方法1:文献整理法。“文献管理是科研的重中之重……文献浏览与检索数量、质量、精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学会管理文献而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文献,带着问题去探索,并用文字呈现出来,包括文献的标题、期刊以及年份都标注出来进行归档并形成类别。”反复管理文献的过程,不仅能有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带动研究者实现高效写作的目的。


方法2:统筹规划法。科研人的一天充斥着课题规划与日常个人生活规划,调节好这两方面的比重且分别采取统筹规划的方法至关重要。“在做课题时,可以做思维导图帮助你思路明了、条理清晰地推进你的研究。”日常的规划即未雨绸缪,提前合理安排好看文献、做实验和听讲座的时间。


方法3:沟通学习法。与导师、同门、学界大牛的沟通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帮助。第一,同导师积极沟通想法对整个课题的顺利深入推进非常关键,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珍惜组会这个宝贵的自我提升机会,不能妄自菲薄,认真聆听同门课题,并敢于提问,从而能够吸收借鉴优秀的思路。同时,需要利用空余时间多去听跟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学界大牛在报告中分享的研究热点,学者阐述的研究经历,均为思路灵感的来源。


image.png

张弛有度是李小静另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她提到,科研这根弦不能总是绷得太紧,要学会发展科研以外的兴趣。在空闲时间,她还会通过弹奏尤克里里、滑滑板等兴趣爱好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之后,李小静的努力终于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希望她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继续追梦,为公共卫生防疫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已收藏 1
点赞 2

学术会议

【IEEE出版|院士报告,设优秀评选】第五届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应用国际学术会议(AIITA 2025)
第五届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应用国际学术会议(AIITA 2025)将于2025年3月21-23日在中国西安举行。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业互联网、西安邮电大学共同主办,
2025-03-28
【ACM出版】第六届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CIBDA 2025)
第六届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CIBDA 2025)将于2025年3月14-16日在中国武汉召开,邀请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工程师参与其中,共同围绕
2025-03-14
【终轮征稿!往届已检索!EI稳定】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DEAI 2025)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DEAI 2025)将于3月14日-16日在东莞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
2025-03-28
【IEEE出版 | 往届均已EI检索!院士支持】第七届信息科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SEAE 2025)
第七届信息科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SEAE 2025)定于2025年4月18-20日在中国哈尔召开。ISEAE 2025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5-04-18
【院士杰青云集/连续数届EI稳检索】第十二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AMTME 2025)
第十二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AMTME 2025)主要围绕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从事先进制造、机械工程与材料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平台。
2025-03-21
【西北工业大学主办,IEEE出版】第四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ISCAIT 2025)
第四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ISCAIT 2025)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将于2025年3月21-2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的最新研究展开,热烈欢迎您前来投稿/参会!
2025-03-21
相关资讯

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惊艳出圈!

近日,一位“90后”女博士惊艳出圈,她的“tittle”也令众多网友表示惊讶。

42327

25

2023-05-16

27岁应届生,毕业即任985博导!

27岁应届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4469

4

2024-12-09

北大韦东奕上课照片走红,板书潇洒,新发型吸睛,网友:这要打脸多少“只会翻PPT”的老师?

北大韦东奕上课堂:更改了授课方式,展现出了更高水平的互动与参与感

4149

3

2024-11-12

首届!颜宁致辞!

颜宁致辞——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首届SMART PhD Program博士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

5683

3

2024-09-09

郑强,去这所大学了!

郑强教授到贵州医科大学作《新时期区域性地方高校实现创新跨越发展的方略与举措》专题讲座

25562

4

2024-09-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