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官宣!永久编号:52487号,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2022-03-22
4290

乐虎平台网站首页登录官网
.gif


3月21日,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52487 = 1995 XO2)


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宇宙级浪漫!


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据了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华中科技大星”是对该校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肯定。建校70周年来,华中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


20220322a.png

此前,我国大陆地区有15颗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南京大学星、山东大学星、中国科大星、哈工大星、清华大学星、中大星、北航星、浙江大学星、央美星、天津大学星、三峡大学星、南师大星、国科大星。


华中科技大学凭什么“能上天”?


20220322b.jpg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


1983年10月,学校开始筹建实验室天体物理教研室(挂靠物理系),1996年组建天体物理团队,2014年在物理学院成立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开启了中国中部地区天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先河。


建设四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全国高校唯一

    
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

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成果写入中学课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

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相关成果被收录至高中物理课本。

20220322b.png
(研究成果写入教科书)

“天琴计划”主要参与单位    


2014年,中国科学院罗俊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打造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

其地心轨道方案在国际上被称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是中国自主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是主要参与单位。

202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天琴引力波理论团队在国际最权威天文刊物之一——《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刊文。

向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的“天琴”及其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成就,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顶尖国际杂志对该计划做完整系统的介绍。

20220322c.png
(首次向国际学界介绍中国“天琴计划”)

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    


2019年,华中大成立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动星系、致密天体、引力波科学和天文技术,天文光学技术等。

学校还规划建设武汉喻家山天文台,将有力推动光学设计和实验、光纤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20220322d.jpg
(喻家山天文台效果图)

参与拍摄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人类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

这张照片由全世界200多位学者合作完成的,对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进行观测拍照,让人类世界首次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来确定黑洞的存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作为EHT中国团队成员,与其指导的冯建超博士共同参与其中。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长江日报,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乐虎平台网站首页登录官网
版尾.jpg

已收藏 4
点赞 4

学术会议

【IEEE出版|院士报告,设优秀评选】第五届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应用国际学术会议(AIITA 2025)
第五届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应用国际学术会议(AIITA 2025)将于2025年3月21-23日在中国西安举行。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业互联网、西安邮电大学共同主办,
2025-03-28
【ACM出版】第六届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CIBDA 2025)
第六届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CIBDA 2025)将于2025年3月14-16日在中国武汉召开,邀请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工程师参与其中,共同围绕
2025-03-14
【终轮征稿!往届已检索!EI稳定】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DEAI 2025)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DEAI 2025)将于3月14日-16日在东莞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
2025-03-28
【IEEE出版 | 往届均已EI检索!院士支持】第七届信息科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SEAE 2025)
第七届信息科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SEAE 2025)定于2025年4月18-20日在中国哈尔召开。ISEAE 2025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5-04-18
【院士杰青云集/连续数届EI稳检索】第十二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AMTME 2025)
第十二届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AMTME 2025)主要围绕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从事先进制造、机械工程与材料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平台。
2025-03-21
【西北工业大学主办,IEEE出版】第四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ISCAIT 2025)
第四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ISCAIT 2025)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将于2025年3月21-2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的最新研究展开,热烈欢迎您前来投稿/参会!
2025-03-21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6434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6020

25

2023-04-04

浙江大学李冉团队,最新PNAS

浙江大学李冉团队在PNAS发表研究论文

5220

3

2025-01-03

颜宁,发论文!

颜宁团队在PNAS Nexus发表论文

5601

3

2024-12-09

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团队,再取突破!

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成果

15293

4

2024-11-19

本科生共同一作!西北大学,发Cell!

西北大学学生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

4378

4

2024-11-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