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判断一个ei会议的好坏?
怎么样去判断一个ei会议的等级呢?我们都知道ei会议的质量并不是全都是高水平的,我们有时候要发表ei论文就要先判断ei会议的质量。接下来乐虎平台网站首页登录官网 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会议文章又不像期刊,可以根据SCI, EI, PKU等等的索引来判别,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能在没有参加会议之前就能大概的知道会议的好坏,文章录取的难易程度和学术等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看会议的名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牛会。相信在进入某一个专业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人告诉新来者哪些会是很重要的。在一个方向待久了,这些会是什么,每年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是投稿截至日期估计都会滚瓜烂熟了。
2. 看会议的sponsor。一般来说,会议的支持机构往往暗指了会议的水平。好的机构自然不会支持烂会。大概排序的话:
IEEE+IEEE Council+ACM SIG > IEEE+IEEE Council > IEEE > IEEE section > no IEEE
这里IEEE是指IEEE org; IEEE Council是IEEE下的协会、专门机构,比如Computer Society, Council on Electronic Autom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 等等;ACM SIG是ACM的特别兴趣小组,比如ACM SIGDA, ACM SIGARCH, ACM SIGBED等等; IEEE section是指IEEE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分会,比如IEEE UK Section。一般来说有ACM特别兴趣小组的会议坏不到哪里去,有IEEE coouncil支持的会至少是中等水平,只有IEEE org支持的可能是烂会。
3. Steering Committee。很多会议都会有核心委员会。如果核心委员会里的评审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那么这个会的水平应该不会差。不过如果会议是大会议的附属会议,有时候另当别论。
4. 会议的召开方式。其实会议的召开方式很有讲究,好的会议往往有如下的特点:有多种文章长度的区别,长文章往往支持到该领域会议文章的最长长度,对于计算机来说,10页。审稿期比较长,一般多于1个半月,经常需要两个月。从审稿结果出来到最终版至少留了一个月,一般是一个半月左右。从审稿结果出来到会议召开至少留了3个月以上(以保证所有的文章通过者有足够的时间申请签证参与会议。)会议往往单独召开,不会是某一个会议的附属会议(workshop)。文章往往是double blind的,要求作者投稿时不能写作者信息,并且不可以有任何痕迹映射作者,并且采取回避审阅制度。
5. 文章的发表方式。基本上中等以上的所有会议都会在IEEE数据库或者springer数据库发表,已经不是什么评判标准了。不过很多会议会选择文章继续发表到journal上,这时候就有区别了。所有文章都有权利发表到journal的会议好于只有best paper才会推荐到journal的会议。另外journal的等级也决定了会议的水平,比如一个发表到一般期刊的会议肯定不会好于能发表到ACM/IEEE transaction的会议。
以上的内容就是今天分享的关于ei会议的知识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可以点击我们乐虎平台网站首页登录官网 学术网进行站内搜索,也可以留意我们每天更新的文章。